第八十四章 糾結
關燈
小
中
大
在張知秋的印象中,對於古代印象最深的便是小說中豬腳進入飯店後地所必備之物——牛肉,而這絕對是最為坑爹地謊言。
無論是明朝還是以往地朝代,包括日後地滿清,牛都是作為最為重要地國家戰略管制物品存在的。
張知秋在實踐中驚訝地確認,牛是不允許被隨意宰殺的,私下殺牛更是要被官府治罪的;即便是因為種種意外或自然老病而死地牛,也需要在報備官府並得到同意之後,才可以進行宰殺的。
換句話說,牛肉在古代是稀缺品,比豬肉更為少見,那種進個店就大喊店小二“切二斤熟牛肉”的段子,絕對是在吹牛,一般地飯店根本就不可能備有牛肉。
到是另外一種肉類無論是在飯店還是市集都比較常見,這便是雞了。
不過,與現代專業飼養的肉雞不同,這些散養在農戶之家的雞,在被宰殺出售之前,大多已經是渡過了自己的“青蔥歲月”的,至少都會活到一兩年以上,而不是現代地三個月就被壽終正寢。
是以,在古代吃“老母雞”是一種必然,還在下蛋的母雞通常是不會被殺掉的,能夠吃到一年內的母雞,絕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。
但不得不提的是,這個時代的肉類味道絕對是一流的,不過已經是久不知肉味地張知秋,卻是將這一點歸之於自己肚中缺少油水地緣故。
與肉類相比,張知秋更為怨念深重地便是蔬菜了。
在現代,許多人以自己堅持吃素而自豪,但如果是沒有那麽些種類繁多、四季不斷地新鮮蔬菜供應的話,也不知他們究竟能夠堅持多久。
張知秋在忻州城幾乎已經轉遍了,在這還不到寒冬的季節,便已經是見不到什麽蔬菜了,而到了冬季,更將是只有白菜、蘿蔔地選擇,就連豆芽、土豆也被視之為是可用來調劑的菜類了。
當然,對於許多窮人家庭來說,土豆卻是一年中最為主要的食物,即便是家中有一些糧食,多半也是要拿去換為土豆的,否則便沒有足夠的食物果腹。
還有一種在現代淪為配角的食品是在這個時代獨領風騷的,那就是種類繁多、花樣翻新的豆腐制品,張知秋也欣欣然百吃不厭。
這些事說來話長,但在張知秋的腦海中也不過就是一轉念的功夫,也就是在這一刻,張知秋終於明確了自己日後在這大明將要為之奮鬥的目標:掙錢、吃肉、吃好菜。
這個目標要求不高,但卻非常地切合實際——身為二十一世紀地現代人,張知秋並沒有什麽好高騖遠地壞毛病,據說這個問題在他的父輩一代曾經非常地嚴重。
對於身處這個時代,張知秋是懷著一種“旅游”的心思來得過且過的:之前在輜重營,如果不是身處局中的話,理智上他似乎是作為一個“看客”來存在要更為恰當的。
事實上,雖然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之下,張知秋也曾經是熱血沸騰,但每每是在獨身自處、靜夜凝思之時,他便不由自主地會陷入到了迷惘之中。
對於“時空穿越”這種事情,張知秋雖然記憶有失,但也還是有些印象的,雖然這種印象大多來自於現代地文學和影視作品,但其中的“道理”,卻也算得上是人類對這個問題在現代時地一種深刻思考了。
當然,關於時空變遷的理論很多,但張知秋此刻最為忌憚的一種,卻是那種關於“平行世界”的說法。
在這個理論中,事情發展地任何一種可能,都會衍生出一個與其他可能所並存的“平行世界”,這些世界同時存在於不同地時空之中,永遠不會重疊——只是在某些特殊地共同“交匯點”處,才會偶有交錯。
這些“交匯點”,指得是那些在歷史上有重大意義地事件,諸如魏忠賢伏誅、以及李自成進京之類地事情。
張知秋所擔心的,就是自己在改變了這裏的歷史之後,自己還能否有機會回到生養自己的現代去。
雖然在理論上,即便是被改變後的“平行世界”,也還是會有一些機會與自己所在的那個世界交錯,但這卻畢竟只是理論的啊……
而且即便這個理論是正確的,那麽只要自己對這個世界所作出的改變越大,它的未來與自己原本世界的“交匯點”便越少,那麽自己就有可能會永遠地失去了“回家”地機會。
這裏雖好,但卻不是自己的家。
家裏——還有生養自己的父母,應該還在某個地方期待著自己歸家的吧……
在張知秋由殫精竭慮地開始考慮自己日後地口腹之欲、進而開始擔憂自己地未來出路的時候,卻是也已經有人在撕心裂肺地開始想念和惦記著他這個人了。
這個讓張知秋在這個清冷的早晨連打三個噴嚏的家夥,自然便是忻州營的虞候大人張繼宗、張文良了。
原本張繼宗的字是“溫良”二字的,但他覺得太過直白粗俗,便不動聲色地改為了“文良”,好在讀音相同,倒也沒有引起多大的註意。
事實上,作為一個不得不淪落到軍營中混飯吃的文人,張繼宗也絕對算得上是那種窮途末路地落魄文人了,這種人自然也是不會有多少文人朋友的,即便是原來有一些,後來也都有意無意地淡了。
不過,今昔不同往日了。
自打忻州輜重營在大同附近無名山口地這一仗打下來之後,作為一只原本籍籍無名地無根募軍,忻州營如今卻是已然一飛沖天,成為了一只炙手可熱地王牌勁旅,被無數地人所追捧。
同樣地,作為在這一仗中大放異彩地軍中文人第一人,張繼宗這個虞候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,如今和一幫地方文官們也是稱兄道弟、左右逢源,一時間風光無兩。
不過,包括張繼宗在內,忻州營的將佐們高興地日子沒過三天,接下來的卻是無窮無盡地受苦受難了。
大明朝是以武立國,當年這江山也是真刀實槍地拼出來的,但是二百多年下來,原本不可一世地大明官軍,如今已然羸弱老朽、幾乎便是不堪一擊了。
事實上,在當年“土木堡之變”大明精銳盡失之後,軍隊的主力便逐漸地轉向了募軍,他們的定位,有些類似於現代地雇傭軍,但也還有所不同。
在開始的時候,募軍的兵與將也是分離的,也就是說,帶領軍隊的將領自己並不負責招募士兵,也不承擔對士兵的給養,這些工作由另外的專門機構來執行。
但到了崇禎時期,募軍的規制也已然和其他所有地一切一樣,不可阻擋地開始崩潰了,也就有了忻州營這樣整只部隊都沾親帶故的家族式部隊,而他們的戰鬥力,除個別隊伍之外,也已然是普遍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了!
在這個時代,即便就是邊軍,其最大的倚仗和最強的戰鬥力,也都是來自於主將的私軍,通常對外號稱“家丁”的便是。
所謂地上行下效,在大明的軍事體系中,所有百戶以上地武將,只要有條件,便沒有不豢養私軍的,而他們通過吃空餉和克扣軍資、軍餉等撈來的銀子,有相當地一部分,卻是要花費到這些私軍上的,這也是他們在軍中立身保命地根本所在。
忻州營的異軍突起,使所有人震驚於他們逆天的戰力——幾乎讓人不敢置信!
戰後的統計表明,死在輜重營那小小地環形營地之外的韃子和馬匪,足足有上千人之多,這讓那些素日裏即便斬殺個位數的蠻族便要向京師報捷地舉國邊軍,真的是情何以堪!
至於說大明上下對於蠻族懼怕到了何種程度,這從朝廷對於士卒軍功的獎賞中,便可略見一斑了。
在這個時期,明軍對於殺敵後的獎賞分的很細,具體為:蠻族人頭一顆,紋銀二十兩;衣服盔甲一套,五兩;弓箭腰刀一套,五兩,而繳獲的馬匹,也還可以自己留下來。
如此算來,殺掉一個正在作戰的蠻族,可以獲得紋銀三十兩,以及價值不下於二十兩的軍馬一匹。
在這個時代,一兩紋銀按購買力平價計算,相當於折合現代地七百至一千元人民幣,也就是說,殺掉一個蠻族,便可以得到國家人民幣五十萬元的獎勵!
五十萬元一條命,當初張知秋在算明白這個帳的時候,那也是毫無形象地口水直流的,但思來想去之後,他還是斷然地拒絕了張繼宗等人的好意,毅然地跟著老孫頭回家為民了。
對於忻州營地千戶張建東來說,他現在最為頭疼的,便是這些個軍政大佬所伸出來的橄欖枝,根本便是接也接不得,拒也拒不得!
PS:打滾求收求推求一切啊……
堅決不起來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無論是明朝還是以往地朝代,包括日後地滿清,牛都是作為最為重要地國家戰略管制物品存在的。
張知秋在實踐中驚訝地確認,牛是不允許被隨意宰殺的,私下殺牛更是要被官府治罪的;即便是因為種種意外或自然老病而死地牛,也需要在報備官府並得到同意之後,才可以進行宰殺的。
換句話說,牛肉在古代是稀缺品,比豬肉更為少見,那種進個店就大喊店小二“切二斤熟牛肉”的段子,絕對是在吹牛,一般地飯店根本就不可能備有牛肉。
到是另外一種肉類無論是在飯店還是市集都比較常見,這便是雞了。
不過,與現代專業飼養的肉雞不同,這些散養在農戶之家的雞,在被宰殺出售之前,大多已經是渡過了自己的“青蔥歲月”的,至少都會活到一兩年以上,而不是現代地三個月就被壽終正寢。
是以,在古代吃“老母雞”是一種必然,還在下蛋的母雞通常是不會被殺掉的,能夠吃到一年內的母雞,絕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。
但不得不提的是,這個時代的肉類味道絕對是一流的,不過已經是久不知肉味地張知秋,卻是將這一點歸之於自己肚中缺少油水地緣故。
與肉類相比,張知秋更為怨念深重地便是蔬菜了。
在現代,許多人以自己堅持吃素而自豪,但如果是沒有那麽些種類繁多、四季不斷地新鮮蔬菜供應的話,也不知他們究竟能夠堅持多久。
張知秋在忻州城幾乎已經轉遍了,在這還不到寒冬的季節,便已經是見不到什麽蔬菜了,而到了冬季,更將是只有白菜、蘿蔔地選擇,就連豆芽、土豆也被視之為是可用來調劑的菜類了。
當然,對於許多窮人家庭來說,土豆卻是一年中最為主要的食物,即便是家中有一些糧食,多半也是要拿去換為土豆的,否則便沒有足夠的食物果腹。
還有一種在現代淪為配角的食品是在這個時代獨領風騷的,那就是種類繁多、花樣翻新的豆腐制品,張知秋也欣欣然百吃不厭。
這些事說來話長,但在張知秋的腦海中也不過就是一轉念的功夫,也就是在這一刻,張知秋終於明確了自己日後在這大明將要為之奮鬥的目標:掙錢、吃肉、吃好菜。
這個目標要求不高,但卻非常地切合實際——身為二十一世紀地現代人,張知秋並沒有什麽好高騖遠地壞毛病,據說這個問題在他的父輩一代曾經非常地嚴重。
對於身處這個時代,張知秋是懷著一種“旅游”的心思來得過且過的:之前在輜重營,如果不是身處局中的話,理智上他似乎是作為一個“看客”來存在要更為恰當的。
事實上,雖然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之下,張知秋也曾經是熱血沸騰,但每每是在獨身自處、靜夜凝思之時,他便不由自主地會陷入到了迷惘之中。
對於“時空穿越”這種事情,張知秋雖然記憶有失,但也還是有些印象的,雖然這種印象大多來自於現代地文學和影視作品,但其中的“道理”,卻也算得上是人類對這個問題在現代時地一種深刻思考了。
當然,關於時空變遷的理論很多,但張知秋此刻最為忌憚的一種,卻是那種關於“平行世界”的說法。
在這個理論中,事情發展地任何一種可能,都會衍生出一個與其他可能所並存的“平行世界”,這些世界同時存在於不同地時空之中,永遠不會重疊——只是在某些特殊地共同“交匯點”處,才會偶有交錯。
這些“交匯點”,指得是那些在歷史上有重大意義地事件,諸如魏忠賢伏誅、以及李自成進京之類地事情。
張知秋所擔心的,就是自己在改變了這裏的歷史之後,自己還能否有機會回到生養自己的現代去。
雖然在理論上,即便是被改變後的“平行世界”,也還是會有一些機會與自己所在的那個世界交錯,但這卻畢竟只是理論的啊……
而且即便這個理論是正確的,那麽只要自己對這個世界所作出的改變越大,它的未來與自己原本世界的“交匯點”便越少,那麽自己就有可能會永遠地失去了“回家”地機會。
這裏雖好,但卻不是自己的家。
家裏——還有生養自己的父母,應該還在某個地方期待著自己歸家的吧……
在張知秋由殫精竭慮地開始考慮自己日後地口腹之欲、進而開始擔憂自己地未來出路的時候,卻是也已經有人在撕心裂肺地開始想念和惦記著他這個人了。
這個讓張知秋在這個清冷的早晨連打三個噴嚏的家夥,自然便是忻州營的虞候大人張繼宗、張文良了。
原本張繼宗的字是“溫良”二字的,但他覺得太過直白粗俗,便不動聲色地改為了“文良”,好在讀音相同,倒也沒有引起多大的註意。
事實上,作為一個不得不淪落到軍營中混飯吃的文人,張繼宗也絕對算得上是那種窮途末路地落魄文人了,這種人自然也是不會有多少文人朋友的,即便是原來有一些,後來也都有意無意地淡了。
不過,今昔不同往日了。
自打忻州輜重營在大同附近無名山口地這一仗打下來之後,作為一只原本籍籍無名地無根募軍,忻州營如今卻是已然一飛沖天,成為了一只炙手可熱地王牌勁旅,被無數地人所追捧。
同樣地,作為在這一仗中大放異彩地軍中文人第一人,張繼宗這個虞候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,如今和一幫地方文官們也是稱兄道弟、左右逢源,一時間風光無兩。
不過,包括張繼宗在內,忻州營的將佐們高興地日子沒過三天,接下來的卻是無窮無盡地受苦受難了。
大明朝是以武立國,當年這江山也是真刀實槍地拼出來的,但是二百多年下來,原本不可一世地大明官軍,如今已然羸弱老朽、幾乎便是不堪一擊了。
事實上,在當年“土木堡之變”大明精銳盡失之後,軍隊的主力便逐漸地轉向了募軍,他們的定位,有些類似於現代地雇傭軍,但也還有所不同。
在開始的時候,募軍的兵與將也是分離的,也就是說,帶領軍隊的將領自己並不負責招募士兵,也不承擔對士兵的給養,這些工作由另外的專門機構來執行。
但到了崇禎時期,募軍的規制也已然和其他所有地一切一樣,不可阻擋地開始崩潰了,也就有了忻州營這樣整只部隊都沾親帶故的家族式部隊,而他們的戰鬥力,除個別隊伍之外,也已然是普遍到了慘不忍睹的地步了!
在這個時代,即便就是邊軍,其最大的倚仗和最強的戰鬥力,也都是來自於主將的私軍,通常對外號稱“家丁”的便是。
所謂地上行下效,在大明的軍事體系中,所有百戶以上地武將,只要有條件,便沒有不豢養私軍的,而他們通過吃空餉和克扣軍資、軍餉等撈來的銀子,有相當地一部分,卻是要花費到這些私軍上的,這也是他們在軍中立身保命地根本所在。
忻州營的異軍突起,使所有人震驚於他們逆天的戰力——幾乎讓人不敢置信!
戰後的統計表明,死在輜重營那小小地環形營地之外的韃子和馬匪,足足有上千人之多,這讓那些素日裏即便斬殺個位數的蠻族便要向京師報捷地舉國邊軍,真的是情何以堪!
至於說大明上下對於蠻族懼怕到了何種程度,這從朝廷對於士卒軍功的獎賞中,便可略見一斑了。
在這個時期,明軍對於殺敵後的獎賞分的很細,具體為:蠻族人頭一顆,紋銀二十兩;衣服盔甲一套,五兩;弓箭腰刀一套,五兩,而繳獲的馬匹,也還可以自己留下來。
如此算來,殺掉一個正在作戰的蠻族,可以獲得紋銀三十兩,以及價值不下於二十兩的軍馬一匹。
在這個時代,一兩紋銀按購買力平價計算,相當於折合現代地七百至一千元人民幣,也就是說,殺掉一個蠻族,便可以得到國家人民幣五十萬元的獎勵!
五十萬元一條命,當初張知秋在算明白這個帳的時候,那也是毫無形象地口水直流的,但思來想去之後,他還是斷然地拒絕了張繼宗等人的好意,毅然地跟著老孫頭回家為民了。
對於忻州營地千戶張建東來說,他現在最為頭疼的,便是這些個軍政大佬所伸出來的橄欖枝,根本便是接也接不得,拒也拒不得!
PS:打滾求收求推求一切啊……
堅決不起來!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